心理學:容易焦慮的人,都有一個不太健康的習慣

我們就要重構思維,打破設想出來的結果,用理想化思維或者現實化思維替代。

「考不上好大學也能過的好」、「我多學技能不怕失業」、「這麼做能避免出意外」換個思維方式,焦慮就會減輕許多。

這就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斯蒂文·海斯提出的接納承諾療法。

通過語言解離與觀察自我的方式,重新看待思維內容,然後用積極的思維去替代消極思維,焦慮癥狀會有明顯改善。

不過,這些都不能徹底解決焦慮症的問題,最後一步是關鍵。

行動,是終結焦慮的解藥接納情緒、重構思維仍舊是「想」,只要「想」就容易引起焦慮,唯有解決「想」,方能治標又治本,解決「想」就是提高執行力,腳踏實地去做事。

「考好大學有出息」就去學習,「害怕失業」就去努力,「擔心出事」就去做應急方案,當我們集中注意力在解決問題上,自然就沒時間焦慮。

這一步至關重要,如果我們行動起來,焦慮隨之減少或消散;
想法、情緒都是不可控的東西,行動卻在掌控之中,多做些事,少些思考,人就不會焦慮。

日本小說家東野圭吾有句話說得特別好,「有些路,只有走過才知道對錯。

勇敢的邁出去第一步,然後執行下去,心中要堅定信念,上天不會辜負每個努力的人。
最後,請記住:焦慮不會因思考而消失,但卻因行動而消散;
每個人都不要做行動的矮子,我們要允許焦慮存在的同時,不要被焦慮定義;
並且要保持樂觀的態度,積極面對各種問題,然後付諸行動,我們這輩子才會獲得救贖,從而享受恣意人生。

-The End -

6/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