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通過這兩組數據就不難得知,深受焦慮困擾的人逐年增加,意味著終生患病率也在增加。
心理學上指出,容易焦慮的人,都有一個不太健康的習慣——過度思考。
不同年齡段思考的事情不一樣,25歲以前,思考更多的是考怎樣的大學、要不要考研、考公怎麼上岸等問題;
25歲到60歲之間,則要考慮工作、經濟、家庭、長輩、子女、人際關係等各種問題,想得越多,焦慮情況越嚴重。
3/6

過了60歲,又要思考子女成家、買房買車、彩禮嫁妝、晚輩、生老病死等各種問題,但好在經歷過歲月的洗禮,有些問題能夠看得開。
不過,無論是哪個年齡層的人,因過度思考陷入焦慮中,都會給身心帶來極大的傷害。
那麼,要怎麼做才能控制思考,從而擺脫焦慮?
從「想太多」到「想得對」:與焦慮和解的兩步法焦慮本身是情緒的一種,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積極作用,可以提醒一些潛在的危險,提高積極性,以及增強應對能力;
過度思考才讓其發揮出了消極作用。
人本主義心理學奠基人羅傑斯曾說:「接納情緒不是縱容,而是承認它作為人類經驗一部分的合理性。」
我們要學會與焦慮共同生存,不要與其抗爭,將它視為自己的「老朋友」,這樣就不會感到恐懼不安。
4/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