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第一個習慣:總是嫉妒富人和官員,而不是去學習富人的優點
在南北朝時期,有一位名叫謝靈運的文人。
他自認為才華橫溢,卻未受到宋文帝的重用。
宋文帝對他的評價是:「唯以文義見接,每侍上宴,談賞而已。
」簡而言之,他不過是一個擅長裝點門面、善於談論古今的文人墨客,並無治國的大才。
未能獲得皇帝的青睞,謝靈運沒有反思自己,反而對朝廷心懷不滿,還結交了一群同樣舞文弄墨的地方書生,一起飲酒作樂,共同抱怨。
他與謝惠連、何長瑜、荀雍、羊璿之等人結伴遊玩,組成了所謂的「四友」。
《南史》記載:「鑿山浚湖,功役無己。
」元嘉十年,謝靈運因自己的任性而捲入群體罪行,被宋文帝以「叛逆」罪名處死,享年四十九歲。
一個讀書人,並未意識到「百無一用是書生」,反而認為自己的才學已足夠,只是缺少了賞識自己的伯樂。
他怨恨那些高高在上的人,限制了自己的發展,從而產生了許多叛逆行為。
回到現代,我們會發現許多底層人士,一開口就謾罵富人,仇視富人,說:「他呀,還不是投機取巧,才賺了幾個錢;他的錢,指不定是灰色收入;他總有一天會倒霉,吃多了,還要吐出來。
」對於官員,也恨不得他們「倒台」,表現出一種虛假的正能量。
同時,對那些無所事事的人,卻義憤填膺。
將仇富仇官的思維應用到經濟上,低層次的人們仇恨那些勤奮的「鳥兒」,認為它們搶走了自己的食物。
《烏合之眾》中提到:「個人進入群體之後,便喪失自我意識,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,成為盲目、衝動、狂熱、輕信的『烏合之眾』的一員。
」在底層群體中,被大家同化,然後抱怨社會,仇恨有錢人,這種心態越來越明顯。
2/5